首页
/ wiseodd/generative-models中的RBM实现解析:基于对比散度的二值受限玻尔兹曼机

wiseodd/generative-models中的RBM实现解析:基于对比散度的二值受限玻尔兹曼机

2025-07-07 04:25:23作者:田桥桑Industrious

本文深入分析wiseodd/generative-models项目中关于受限玻尔兹曼机(RBM)的实现,重点讲解其核心算法原理和代码实现细节。我们将从RBM的基本概念出发,逐步解析这个基于对比散度(Contrastive Divergence)的二值RBM实现。

一、受限玻尔兹曼机基础

受限玻尔兹曼机(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, RBM)是一种两层的概率生成模型,由可见层(visible layer)和隐藏层(hidden layer)组成。与普通玻尔兹曼机不同,RBM的层内节点之间没有连接,这使得其训练更加高效。

RBM的核心特点:

  • 无向图模型
  • 两层结构:可见层v和隐藏层h
  • 层内无连接,只有层间全连接
  • 能量函数定义:E(v,h) = -aᵀv - bᵀh - vᵀWh

二、代码实现解析

1. 数据准备与初始化

实现中使用了MNIST手写数字数据集,将像素值二值化处理(>0.5为1,否则为0):

mnist = input_data.read_data_sets('../MNIST_data', one_hot=True)
X_dim = mnist.train.images.shape[1]  # 输入维度(784)
y_dim = mnist.train.labels.shape[1]  # 标签维度(10)

mb_size = 16  # 小批量大小
h_dim = 36    # 隐藏层维度

# 初始化参数
W = np.random.randn(X_dim, h_dim) * 0.001  # 权重矩阵
a = np.random.randn(h_dim) * 0.001         # 隐藏层偏置
b = np.random.randn(X_dim) * 0.001         # 可见层偏置

2. 核心函数实现

sigmoid激活函数:用于概率计算

def sigm(x):
    return 1/(1 + np.exp(-x))

推断函数(infer):计算给定可见层时隐藏层的激活概率

def infer(X):
    return sigm(X @ W)  # X: mb_size x x_dim → mb_size x h_dim

生成函数(generate):计算给定隐藏层时可见层的激活概率

def generate(H):
    return sigm(H @ W.T)  # H: mb_size x h_dim → mb_size x x_dim

3. 对比散度(CD)训练

对比散度是训练RBM的核心算法,相比传统的吉布斯采样更高效:

alpha = 0.1  # 学习率
K = 10       # 吉布斯采样步数

for t in range(1, 1001):
    # 获取小批量数据并二值化
    X_mb = (mnist.train.next_batch(mb_size)[0] > 0.5).astype(np.float)
    
    # 初始化梯度
    g, g_a, g_b = 0, 0, 0
    
    for v in X_mb:
        # 正向传播计算隐藏层概率
        h = infer(v)
        
        # 吉布斯采样过程
        v_prime = np.copy(v)
        for k in range(K):
            h_prime = np.random.binomial(n=1, p=infer(v_prime))
            v_prime = np.random.binomial(n=1, p=generate(h_prime))
        
        # 计算重构后的隐藏层概率
        h_prime = infer(v_prime)
        
        # 计算梯度
        grad_w = np.outer(v, h) - np.outer(v_prime, h_prime)
        grad_a = h - h_prime
        grad_b = v - v_prime
        
        # 累积梯度
        g += grad_w
        g_a += grad_a
        g_b += grad_b
    
    # 计算平均梯度并更新参数
    W += alpha * (g / mb_size)
    a += alpha * (g_a / mb_size)
    b += alpha * (g_b / mb_size)

4. 结果可视化

训练完成后,代码提供了可视化功能来展示RBM的学习效果:

# 测试数据推断
X = (mnist.test.next_batch(mb_size)[0] > 0.5).astype(np.float)
H = np.random.binomial(n=1, p=infer(X))  # 采样隐藏层状态
plot(H, np.sqrt(h_dim), 'H')  # 绘制隐藏层表示

# 重构测试
X_recon = (generate(H) > 0.5).astype(np.float)
plot(X_recon, np.sqrt(X_dim), 'V')  # 绘制重构结果

三、技术要点解析

  1. 对比散度算法:相比传统吉布斯采样需要大量迭代才能收敛,CD算法仅需少量步骤(K=10)就能得到较好的梯度估计,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。

  2. 二值化处理:MNIST原始数据是0-1之间的灰度值,代码中将其二值化为0或1,符合二值RBM的输入要求。

  3. 参数更新:采用简单的梯度上升法,没有使用动量等优化技巧,保持了算法的简洁性。

  4. 采样方法:使用np.random.binomial进行随机采样,模拟了RBM的随机性特征。

四、实际应用建议

  1. 参数调整:可以尝试不同的隐藏层维度(h_dim)和学习率(alpha)来优化模型性能。

  2. 改进训练:可以考虑加入动量项或使用更先进的优化器如Adam来加速收敛。

  3. 扩展应用:此RBM可作为深度信念网络(DBN)的构建模块,或用于特征提取等任务。

  4. 评估指标:可以添加重构误差计算等评估指标来监控训练过程。

通过这个实现,我们能够清晰地理解RBM的工作原理和训练过程。虽然现代深度学习已经发展出更复杂的生成模型,但RBM作为经典的概率图模型,其思想和原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学习和研究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