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入理解MLAlgorithms项目中的K近邻算法实现
2025-07-06 05:27:35作者:秋阔奎Evelyn
K近邻(K-Nearest Neighbors, KNN)是一种简单而强大的机器学习算法,既可以用于分类任务,也可以用于回归任务。本文将基于MLAlgorithms项目中的实现,深入讲解KNN算法的原理和应用。
KNN算法基本原理
KNN算法的核心思想是"物以类聚"——相似的样本在特征空间中会聚集在一起。算法的工作流程如下:
- 计算测试样本与训练集中每个样本的距离
- 选取距离最近的K个训练样本
- 对于分类问题,采用投票法确定测试样本的类别
- 对于回归问题,采用平均值作为预测结果
MLAlgorithms中的KNN实现
MLAlgorithms项目提供了KNN算法的两种实现:分类(KNNClassifier)和回归(KNNRegressor)。让我们分析代码中的关键部分。
回归问题实现
def regression():
# 生成回归数据集
X, y = make_regression(
n_samples=500,
n_features=5,
n_informative=5,
n_targets=1,
noise=0.05,
random_state=1111,
bias=0.5,
)
#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
X_train, X_test, y_train, y_test = train_test_split(
X, y, test_size=0.25, random_state=1111
)
# 创建KNN回归模型
model = knn.KNNRegressor(k=5, distance_func=distance.euclidean)
model.fit(X_train, y_train)
predictions = model.predict(X_test)
print("regression mse", mean_squared_error(y_test, predictions))
分类问题实现
def classification():
# 生成分类数据集
X, y = make_classification(
n_samples=500,
n_features=5,
n_informative=5,
n_redundant=0,
n_repeated=0,
n_classes=3,
random_state=1111,
class_sep=1.5,
)
#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
X_train, X_test, y_train, y_test = train_test_split(
X, y, test_size=0.1, random_state=1111
)
# 创建KNN分类模型
clf = knn.KNNClassifier(k=5, distance_func=distance.euclidean)
clf.fit(X_train, y_train)
predictions = clf.predict(X_test)
print("classification accuracy", accuracy(y_test, predictions))
关键参数解析
-
k值选择:k是KNN算法最重要的参数,决定了考虑多少个最近邻。k值过小容易过拟合,k值过大会导致欠拟合。
-
距离函数:代码中使用欧式距离(distance.euclidean),也可以尝试其他距离度量如曼哈顿距离、余弦相似度等。
-
数据标准化:虽然示例中没有展示,但在实际应用中,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(如Z-score标准化)通常能提高KNN的性能。
算法优缺点
优点
- 简单直观,易于理解和实现
- 无需训练过程,新数据可以直接加入
- 适用于多分类问题
- 对数据分布没有假设
缺点
- 计算复杂度高,特别是大数据集
- 对高维数据效果不佳(维度灾难)
- 需要合理选择k值和距离度量
- 对不平衡数据敏感
实际应用建议
- 特征选择:删除不相关特征,提高模型效率和准确性
- 交叉验证:使用交叉验证选择最优k值
- 加权投票:可以考虑给更近的邻居更高的权重
- 近似算法:大数据集下可使用KD树或球树加速
总结
MLAlgorithms项目提供了清晰简洁的KNN实现,展示了该算法在分类和回归任务中的应用。通过调整k值和距离度量,可以适应不同的数据特征和问题场景。理解这些基础实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机器学习算法的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