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uromatchAcademy生物神经元模型教程:突触传递与动态突触
2025-07-10 07:27:29作者:曹令琨Iris
摘要
本教程将深入探讨生物神经元模型中的突触传递机制,重点分析静态突触和动态突触的特性及其对神经元活动的影响。通过理论讲解和Python代码实现,帮助读者理解化学突触的基本原理、短时程可塑性现象以及突触动力学在神经信息处理中的作用。
1. 突触传递基础
1.1 化学突触与电突触
在神经系统中,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关键结构,主要分为两类:
- 电突触:通过缝隙连接直接传递电信号,速度快但缺乏可塑性
- 化学突触: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号,具有丰富的可塑性特征
本教程重点研究化学突触,其传递过程包含以下步骤:
- 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终末
- 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,钙离子内流
- 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,释放神经递质
- 递质与突触后受体结合
- 离子通道开放,改变突触后膜电位
1.2 突触后电位类型
根据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,化学突触可分为:
- 兴奋性突触:通常释放谷氨酸,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
- 抑制性突触:通常释放GABA或甘氨酸,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
2. 静态突触模型
2.1 基本方程
静态突触模型假设突触强度固定,不随活动历史变化。其传导动力学可用微分方程描述:
τ_syn dg/dt = -g + δ(t-t_spike)
其中:
- g:突触电导
- τ_syn:突触时间常数
- t_spike:突触前动作电位时间
2.2 Python实现
def static_synapse(pars, pre_spike_train, g_bar, tau_syn):
"""
静态突触电导计算
参数:
pars: 参数字典
pre_spike_train: 突触前脉冲序列
g_bar: 最大突触电导
tau_syn: 突触时间常数
返回:
g: 突触电导时间序列
"""
dt = pars['dt']
Lt = len(pars['range_t'])
g = np.zeros(Lt)
for it in range(Lt-1):
if pre_spike_train[it] > 0: # 检测到突触前脉冲
g[it] += g_bar # 突触电导瞬时增加
g[it+1] = g[it] - dt*g[it]/tau_syn # 指数衰减
return g
2.3 应用示例
通过改变g_bar参数可以模拟不同强度的突触输入,正值模拟兴奋性突触,负值模拟抑制性突触。
3. 动态突触与短时程可塑性
3.1 短时程可塑性现象
动态突触表现出使用依赖的特性,主要包括两种形式:
-
短时程增强(Short-Term Facilitation, STF):
- 高频刺激后突触效能暂时增强
- 机制:突触前钙离子累积增加递质释放概率
-
短时程抑制(Short-Term Depression, STD):
- 高频刺激后突触效能暂时减弱
- 机制:突触小泡耗竭
3.2 三态模型
动态突触常用三态模型描述,包含三个变量:
- R:可释放资源比例
- u:释放概率
- g:突触电导
动力学方程:
du/dt = -(u-U0)/τ_f + U0(1-u)δ(t-t_spike)
dR/dt = (1-R)/τ_d - uRδ(t-t_spike)
g = g_bar * R * u
3.3 Python实现
def dynamic_syn(g_bar, tau_syn, U0, tau_d, tau_f, pre_spike_train, dt):
"""
动态突触电导计算
参数:
g_bar: 最大突触电导
tau_syn: 突触时间常数
U0: 基础释放概率
tau_d: 抑制时间常数
tau_f: 易化时间常数
pre_spike_train: 突触前脉冲序列
dt: 时间步长
返回:
u: 释放概率时间序列
R: 可释放资源比例时间序列
g: 突触电导时间序列
"""
Lt = len(pre_spike_train)
u = np.zeros(Lt)
R = np.zeros(Lt)
g = np.zeros(Lt)
u[0] = U0
R[0] = 1.0
for it in range(Lt-1):
if pre_spike_train[it] > 0: # 检测到突触前脉冲
u[it] += U0*(1-u[it]) # 释放概率增加
g[it] = g_bar * R[it] * u[it] # 计算突触电导
R[it] -= u[it] * R[it] # 资源消耗
# 动力学演化
u[it+1] = u[it] - dt*(u[it]-U0)/tau_f
R[it+1] = R[it] + dt*(1-R[it])/tau_d
g[it+1] = g[it] - dt*g[it]/tau_syn
return u, R, g
4. 突触整合与神经元响应
4.1 自由膜电位与真实膜电位
突触输入对神经元的影响可通过比较自由膜电位(FMP)和真实膜电位来理解:
- 自由膜电位:仅考虑突触输入,忽略阈值和复位机制
- 真实膜电位:包含所有神经元动力学特性
4.2 驱动模式分析
根据突触输入特性,神经元可工作于两种模式:
-
均值驱动模式:
- 输入波动较小
- 平均膜电位接近阈值
- 放电时间由膜电位波动决定
-
波动驱动模式:
- 输入波动较大
- 平均膜电位远低于阈值
- 放电由输入波动触发
5. 教学实验与结果分析
5.1 静态突触实验
通过改变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的比例,可以观察到神经元放电模式的显著变化:
- 兴奋性突触主导:高频放电
- 抑制性突触主导:放电抑制
- 平衡状态:不规则放电
5.2 动态突触实验
通过调整τ_f和τ_d参数,可以模拟不同类型的短时程可塑性:
-
易化主导(τ_f < τ_d):
- 高频刺激下突触效能增强
- 表现为脉冲序列中后期PSP幅度增大
-
抑制主导(τ_f > τ_d):
- 高频刺激下突触效能减弱
- 表现为脉冲序列中后期PSP幅度减小
6. 讨论与扩展
突触可塑性是神经信息处理的核心机制之一,本教程介绍的动态突触模型可以扩展到:
- 长时程可塑性:LTP/LTD现象
- 复杂网络动力学:突触可塑性在神经网络信息处理中的作用
- 神经疾病模型:突触功能障碍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
通过本教程的学习,读者可以掌握生物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基本原理和建模方法,为进一步研究神经系统复杂功能奠定基础。